打捞资讯
打捞资讯
中国水运报:“敢上”铸忠诚 “能为”写担当——“十四五”交通救捞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5.08.26
字号

“面对洪涝、台风等自然灾害,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大家众志成城、守望相助。”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中的话语,是交通他们是“逆行者”,在惊涛骇浪中与死神竞速。他们是“守护神”,于蔚蓝深海筑牢生命防线。五年来,他们以血肉之躯和钢铁意志,深刻诠释了“敢上能为”的时代精神。“敢上”,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忠诚誓言。“能为”,是专业精湛、装备精硬的底气担当。“十四五”以来,交通救捞系统坚决贯彻交通运输部党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成功救助遇险人员6654、遇险船舶262,打捞沉船81,直接获救财产总价值为422亿元

向险而行:生命至上的逆行冲锋

“敢上”,是刻在骨子里的忠诚,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行动自觉。作为国家专业海上应急救捞队伍,交通运输部救捞系统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筑牢党和政府的海上德政工程。五年来,每一次出征,都是一场与死神的极限较量。

直升机破雨、洪水中蹚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救援紧急启幕。2024年10月30日至31日,台风侵袭海南琼海,数百名村民被洪水围困,情况危急。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火速指令南海救助局驰援,4架救助直升机冲破雷雨封锁,1支应急分队蹚着齐腰洪水挺进。经昼夜鏖战,直升机38次往返转移146人,海口救助基地应急救助分队成功营救151人,搭建起“生命之桥”。

幽暗水下破困局,潜水员抢回濒危渔民。2024年4月26日,蓬莱中心渔港一名渔民身陷水下险境。北海救助局6名潜水员接令后火速奔赴现场,展开救援。水下幽暗复杂、视线受阻,潜水员在漆黑中艰难摸索,既要避开缠绕杂物,又要克服变形船体阻碍。危急时刻,他们精准定位,找到氧气将尽、体力透支的渔民,凭专业技能与坚定意志,成功将其从死亡边缘拉回,用行动践行救援使命。

“德潼”轮战狂涛,风浪中托起希望。2024年4月28日,大亚湾9级狂风掀起巨浪,钓鱼艇上6人遇险。烟台打捞局“德潼”轮全速驰援,船员迅速制定方案,巧妙靠近遇险者,精准抛投救生圈。最终成功转移5名被困爬梯人员,营救1名艇上人员,从死神手中抢回6条生命。

这样的“敢上”场景,五年来在神州大地不断上演——

2024年7月19日,上海打捞局与东海救助局组建联合抢险队,奔赴陕西柞水县桥梁坍塌现场,用专业设备开辟生命通道。

2025年5月11日,南海救助局“南海救115”轮克服强风浪、低能见度等多重困难,历时52小时,在南沙海域成功救援12名被困船员。

2025年8月8日至9日,东海第一救助飞行队2天内转运4名伤病渔民。

2025年,上海打捞局在长江口完成相关船舶残油清除、货物打捞、沉船清障等系列任务,树立深水抢险典范。

……

从台风中心到洪水现场,从远海孤岛到深海沉船,串联起交通救捞五年来的坚守与奉献,救捞人用一次次向险而行的壮举,将“生命至上”四个字,深深镌刻在祖国的万里海疆和广袤大地。

苦练内功:全方位多维度提升救捞能力

“敢上”是勇气,“能为”是底气。“十四五”期间,交通救捞系统秉持“固本强基、行稳致远”的发展理念,以顶层设计为引领、以实战演练为抓手、以装备升级为保障,全方位多维度提升救捞能力。

持续加强顶层设计是救捞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障。2019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先后印发《关于推进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的意见》和《救捞系统“十四五”发展规划》,为现代化专业救捞体系建设擘画了蓝图、明确了路径,为救捞转型升级提供了根本遵循。部救捞局狠抓落实,制定《进一步提升应急救捞能力三年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6年)》,聚焦高海况救助、危化品处置等核心能力,部署十大攻坚提升任务,并建立季度评估考核机制。同时,配套出台《救助船舶、应急救助队训练与考核办法》等制度规范,构建起覆盖飞行员、救生员等专业人员的全周期培养体系,通过“周调度、月分析、季通报、年考核”的闭环管理,夯实了标准化建设根基。通过战略规划与具体实施的紧密结合,五年来,救捞系统核心能力显著增强,装备结构布局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扎实成效。

实战训练是锻造救捞尖兵、筑牢“空中生命线”的核心路径。“十四五”期间,救捞系统坚持以练为战、以战促训,累计完成飞行训练超过2.1万小时,重点强化船载机、复杂气象及模拟机训练,着力提升特情处置与风险管理能力。同时,通过持续推进救助飞行研究训练中心和救助航空器维修训练中心建设,不断夯实技术标准研发与专业人才培训的根基。训练成果在实战中得到充分检验:从2024年国际邮轮演习、2025年南海海区海空演练等大规模联合演练,到成功处置“瓯洋001、007”轮43人遇险、“东海工7”轮失控等重大险情,队伍在一次次实战中淬炼了海上消防、人员搜救等硬核本领,彰显了关键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过硬作风。

装备与基建升级筑牢“能为”根基。五年来,中国救捞的装备库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全球最先进的14000kW深远海大功率多功能综合救助船“南海救103”轮、新型深潜水工作母船“深达号”正式投入使用,标志着我国深远海救助能力迈上新台阶。300米饱和潜水系统成套应用,将中国潜水作业能力从“浅蓝”推向“深蓝”,大型溢油回收船、深水扫测船等特种船舶的相继入列,构建起功能齐全、覆盖全面的现代化救捞船队。这些“大国重器”,是救捞人敢于向任何险情发起挑战的钢铁脊梁。与此同时,烟台救助机场改造、多个基地码头扩建、岸电改造等基建升级,为装备高效运转提供坚实保障,推动救捞防线从近岸向深海、从水面向空中全面延伸。

科技赋能:创新驱动破解履职难题

科技是救捞能力跃升的“核心密码”,创新是破解复杂救援难题的“关键钥匙”。“十四五”以来,救捞系统以技术创新打破救援瓶颈,为“敢上能为”注入科技支撑。

核心技术实现历史性突破。面向深远海、高海况、大深度等极端救援场景,关键技术攻关捷报频传。2024年,交通强国建设首批6项试点任务均以全优成绩通过验收,其中“10万吨级半潜打捞工程船研究”因推动工艺革新,入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成效突出任务”。“大深度饱和潜水技术研发”成功攻克大深度加减压难题,将我国饱和潜水能力推向新高度。“重型破冰救助船研究”则首次将马鞍式拖带技术应用于冰区,填补了极地救援技术空白。一系列强国试点任务的持续推进,标志着我国救捞技术已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迈进。

新质生产力催生救援新范式。科技赋能不仅体现在“重器”上,更体现在“智”变中。交通救捞积极拥抱智能化浪潮,船载多旋翼无人机集群搜救试点取得成功,构建起实时图像传输数据链,为快速搜救提供了“空中之眼”。在无厂商指导的条件下,自主开展无人潜航器实战训练,并成功应用于专项搜寻、水下考古及海底冷泉科考,实现了从“人海战术”向“人机协同”的跨越。

硬核科技让“不可能”变为“可能”。2022年11月,上海打捞局运用世界首创“弧形梁非接触技术”,将沉没150余年的“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为浑水水域水下考古贡献了救捞智慧。2023年12月,上海打捞局救捞工程关键技术攻关团队作为交通运输部唯一推荐团体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拟表彰对象。2025年7月,团队再次挑战极限,运用自主研制的机动式200米饱和潜水系统挺进青海玛尔挡水电站,完成国内首次高海拔饱和潜水作业检修和渗流综合治理,填补内陆深水应急救援技术空白。

技术标准体系持续完善。主导制定《翻扣船被困人员救助技术规程》等国家行业标准,逐步构建形成了“空中——水面——水下”三位一体的救捞标准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救捞事业夯实了技术基石。

党建引领:红色引擎驱动“双融双促”

党建是救捞事业发展的“根”与“魂”,业务是检验党建成效的“试金石”。“十四五”以来,救捞系统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制胜优势,为“敢上能为”注入最坚实的红色动能。

深度融合,将“软实力”转化为“硬支撑”。救捞系统以“同谋划、同部署、同考核”的机制,将党建深度嵌入业务链条。“救捞红帆”品牌熠熠生辉,串联起领航、堡垒等五大党建工程落地生根。在思想文化层面,锚定“旗帜引领力、队伍凝聚力”等“四力”目标,通过“十个一”工程讲好救捞故事,凝聚精神共识。在队伍建设层面,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构建选任、监督全链条体系,锻造出一支信念如磐、能扛重活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建强堡垒,让党旗在救捞一线高高飘扬。在祖国最南端的南沙海域,自2018年正式进驻以来,交通救捞累计救助遇险人员732人、遇险船舶32艘,获救财产价值逾42亿元。他们日复一日的坚守,让鲜红的党旗在万里海疆熠熠生辉,全力保障我国南海海上交通运输安全。在黄渤海之滨,烟台打捞局党委将“人民打捞”之魂与“科学打捞”之本融入血脉,2024年带领党员职工高效完成曹妃甸渔船、“永泰2222”轮等打捞救助任务,为应急救捞履职、保障安全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关键时刻有党员冲锋、关键技术有党员攻关、关键任务有党员引领、关键工作有党员带动”,这“四个关键”已内化为全体救捞人的行动自觉。它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每一次逆行出征时的真实写照。从惊涛骇浪中的生死救援,到技术攻关前沿的日夜奋战,党员始终是冲在最前面的那面旗帜。

国际担当:以开放之姿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四五”以来,交通救捞系统以更加开放姿态拥抱世界,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海洋命运共同体,国际救援成果与合作影响力双攀升。

在无垠的大海上,生命没有国界,每一次跨国救援,都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最生动的诠释。2023年5月,中国籍远洋渔船“鲁蓬远渔028”轮在印度洋中部倾覆,39名船员(中国17人、印尼17人、菲律宾5人)失联。按照交通运输部党组统一部署安排,上海打捞局专业救捞力量星夜兼程,克服远洋投送、恶劣海况等极限挑战,千里驰援,在绝望中搜寻生命的希望,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与温度。

近日,一艘利比里亚籍大型集装箱船在我国海域突发大火,25名外籍船员危在旦夕,南海国际航运通道受威胁。南海救助局第一时间派遣海空专业力量,救援团队顶着高温浓烟与复杂海况,经近四昼夜奋战,成功灭火,保障了船员、船舶及货物安全,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守护航运通道畅通。

中国救捞的国际担当,不仅体现在紧急时刻的“逆行”,更蕴含在和平时期的“远航”。其硬核实力,正成为一张闪亮的“中国名片”,服务于全球互联互通。2022年1月,广州打捞局5万吨级半潜船“华洋龙”轮承载着巨大的风电导管架,从山东蓬莱启航,穿越15000海里的风浪,历经两个月的航程抵达苏格兰,完成远海重大运输任务,展示了交通救捞在大型特种运输领域技术实力与管理水平,为全球清洁能源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

从“参与者”到“引领者”,交通救捞正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海上安全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近年来,交通救捞深度参与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IMRF)、国际救捞联合会(ISU)事务,东海救助局杨浩机长、张凌奇船长获得国际海事组织2024年度“海上特别勇敢奖”表扬信,同时,杨浩机长还获得国际海上人命救助联盟2024年“年度特别荣誉奖”。通过承办北外滩国际航运论坛“救助与打捞”专题论坛、中国国际救捞论坛等活动,交通救捞为全球同行提供了经验互鉴、技术攻关与合作共赢的平台和桥梁,凸显中国在国际救捞舞台的关键角色与责任担当。

从惊涛骇浪中的生死营救到深海大洋里的技术突破,从国内救援的坚守到国际舞台的担当,交通救捞人用“敢上”的无畏与“能为”的实力,在建设交通强国的征程中,持续书写着生命护航的崭新篇章。面向未来,这支钢铁队伍必将继续向险而行、逐浪而歌,让生命防线更加坚固,让中国护航的画卷在全球海洋上更加壮阔。

人员招聘